2022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提出了走自主创新之路的重要性,这为沈阳市的科技创新之路指明了方向。沈阳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努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迎来了工业转型升级的壮丽蝶变。
沈阳市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不断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跃升,朝着打造“东北数字第一城”的目标大步前进。
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沈阳的企业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了显著成果。例如,北方重工隧道工程技术公司攻克了主轴承国产化难题,通过稀土轴承钢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与此同时,沈阳的机床产业也在不断升级,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沈阳市通过落实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支持多个项目的研发,集聚了大量科技人员,推动了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为沈阳工业的腾飞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对传统产品占据主导地位、低端产品居多等问题,近年来,沈阳积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努力改造升级老字号企业。
踏入沈阳市铁西区的沈鼓集团透平公司转子车间,工人马长好轻点几下屏幕,不多时,一个工件便完成了从派工到完工的整个流程。
“以前都是班组长下发任务、师傅指导作业、机器忙碌生产,而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屏幕或手机接收任务,动动手指,机器就能完成零部件的加工。”马长好向调研组介绍说,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产品设计周期平均缩短了近30%,制造成本也下降了15%。
“数字化转型是传统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沈鼓集团董事长戴继双表示,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推动绿色转型,传统产业正在焕发新活力,赢得未来竞争优势。
“我们正在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推进透平机械数字孪生的智慧运维项目,”沈鼓集团研究院院长杨树华介绍说,一旦项目完成,将具备对压缩机关键部位的数字化映射、运行监测、故障诊断、寿命预测等全面感知管控能力,实现透平机械从设计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沈阳分会场,8台重载工业机器人以其精准的动作控制和流畅的舞蹈编排,成功演绎了工业与艺术的跨界融合。
“这已经不是我们第一次‘跨界’演出了。”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事业部营销中心总经理刘一恒介绍说,每次“跨界”演出都意味着科研团队对机器人后台程序的全新定制,也是对国产机器人可靠性、精准性和智能性的全新考验。
刘一恒表示:“我们必须把握机器人行业新一轮的变革机遇期,将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结构仿生等新技术融合,提升机器人的稳定性和智能性,不断拓展应用领域。”
据了解,目前,沈阳以新松为代表的机器人产业链已初步形成,能够提供工业、协作、移动、特种、服务等五大类近百种机器人产品,构建起国内领先的产品线。
“从最基础的细胞株构建与筛选工作开始,直至制剂配方的精细化研究与生产工艺的优化开发,我们都实现了全程数据追踪与追溯。”北方药谷德生(沈阳)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苏冬梅向调研组介绍说,沈阳生物医药科技资源丰富,产业基础扎实,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优势明显、潜力巨大。
“我们的数字化车间从原材料进厂到成品出库,每一个环节的数据都被准确记录并存储于云端,不仅符合严格的法规要求,也为未来的持续改进、故障排查以及产品召回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苏冬梅表示,这种透明化、信息化的生产管理模式不仅增强了客户对企业服务能力的信任,也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的协同效率。
沈阳坚持以“智改数转”为重要抓手,已建立涵盖18大类、60小类的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分类标准,每年滚动实施涵盖100个智能升级项目、100个数字化应用场景项目的“双百工程”。截至目前,全市拥有智能工厂45个、数字化车间73个,重点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80%、68.2%。
"笨重、过时"曾是人们对沈阳制造业的印象。但如今,借助丰富的科教资源和雄厚的装备制造业基础,许多企业焕然一新,成为了"高精尖"代表。
调研组踏入沈阳微控公司的测试区,一枚重达300公斤的金属飞轮在一个真空容器内高速旋转,每分钟最高可达4万转,通过快速而稳定的加减速控制,实现了电能与机械能的快速转换。
与沈阳微控公司类似,一系列体量庞大、质量上乘的储能项目纷纷在沈阳落地,涉及锂离子、钠离子、液流电池、飞轮储能、空气储能、热储能、氢储能等先进技术,形成了储能产业的集聚发展势头。
"新型储能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对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至关重要。"沈阳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正在积极打造"全国重要的储能装备制造基地"、"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储能产业技术创新先行区"和"北方大规模低成本高安全储能产业示范区",致力于将沈阳建设成"储能之都"。
调研组来到沈阳市大东区,这里是沈阳汽车产业的核心区域,也是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的重要地区。
在"四横五纵"路网区域,无人驾驶汽车已成为常态。触摸车载屏幕确认行程后,车辆即刻启动,平稳地加入车流。无人驾驶车辆轻松变道、侧方停车,驾驶如行云流水。调研组惊叹于无人驾驶技术的奇妙之处。
"这得益于我们的'车路云一体化'系统。"大东区工信局局长周红介绍说,该系统能够感知道路交通全要素信息,使无人驾驶汽车不仅能看到眼前情况,还能了解远处数百米甚至更远处的道路状况。
"大东区因汽车而兴,产业基础雄厚。我国第一辆国产民生牌载重汽车就是从这里出发的。"周红表示,作为沈阳市智能网联汽车商用区核心区域,大东区已完成113公里智慧路网建设,累计接入网联及自动驾驶车辆75台,累计记录运行里程90余万公里。
除了产业和场景,沈阳市浑南区(沈阳高新区)正致力于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辽宁正在全力打造沈阳浑南科技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浑南区委书记、沈阳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闫占峰表示。
"我们以不同主体为支撑,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沈阳高新区党工委委员胡忠君介绍说,今年以来,高新区已对接重点项目98个,签约落地了33个项目,包括特种金属及高端部件科技创新中心、浑南科技城材料分析测试服务平台、人工智能(AI)智眸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等。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优则动能足。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沈阳的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产业发展稳步推进,但也面临着产业链大而不优、多而不精等问题。对此,沈阳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体现沈阳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为本地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技术支撑。
坚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以有组织的科技攻关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某一个部门、某一个企业自己的事,而是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个主体协同联动,其中关键在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近年来,沈阳市通过成立政府工作专班、搭建“政产学研用”协作平台、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充分激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的内生动能,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协同攻关;建设体系化的科技创新布局,实现自主研发、联合攻关、“揭榜挂帅”、“带土移植”和支持基础理论研究五项举措齐头并进,引导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不断向重要产业、核心领域聚合。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政府发挥组织作用,加强科学统筹,实现对核心技术与前沿产业的超前布局与长远投资,明确主攻方向和核心技术突破口。同时,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整体优势,以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动能。
坚持立足本地产业基础,加快构建具有地方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有雄心壮志,又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将国家战略需求与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民生期盼深度融合。近年来,沈阳以数字赋能为牵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北方重工、沈阳机床、沈鼓集团等地方优势传统制造业迈向“高智绿”;主动对接、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培育壮大微控、新松等新兴产业,打造“北方储能之都”“中国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化基地”等城市名片;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紧抓“现有优势产业未来化”“前沿颠覆技术产业化”两条发展主线。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必须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来谋划和部署本地区的产业定位、产业布局与产业发展,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攀登”、新兴产业“向新发力”、未来产业“向前而行”,持续增强本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强劲内驱力、前瞻引领力和发展持久力。
坚持全面激活科技创新动能,开创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近年来,沈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融通的创新模式,建设形成新松集团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等各类产业集群、示范园区;积极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推动建设沈阳浑南科技城等技术创新教育中心,以一体化人才培养赋能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建立健全了容错促新的管理机制,以管理创新赋能产业自主创新。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要加快建立国家实验室、研究型大学、一流科研院所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共同参与的高效协同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培养引进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团队,夯实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
(来源:光明日报)